ZZzone

Tuesday, February 28, 2006

Code For Torrent Search

There is another free tool to create your own simple web pages - Google Page Creator, it is better than Yahoo! GeoCities because it seems to have no hourly data transfer limit and no ads built in the pages despite the same 100M hosting space for each Gmail user. Here is the page for you to copy some handy code for quick Torrent search if you are keen to download and seed files you are just reluctant to pay from other computers.

Monday, February 27, 2006

The X-Files Theme Video


So damn old, so damn familiar, so damn nostalgic, so damn spooky, so damn well-written, so damn classic...

Sunday, February 26, 2006

NBA Fights Video From YouTube


Just click the play button. You may need to turn off the music first...

Saturday, February 25, 2006

The Hour Is Go

Another poem to depict the American paratroopers' situation before and at the hours of D-Day landing in Normandy...All of the poems about the legacy of this war were written by World War II soldiers. The poem appears at the end of a successfully-completed mission in the EA game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Spearhead.


'The Hour is Go'
by Francis J. Turner – from his personal archives

THE HOUR IS GO

One's eyes close tight and family fade,
When going to war which evil men made,
Though anxious and frightened, we don't let it show,
For the day is approaching, when the airborne must go.


Each day now rolls past; we wait just the same,
But D-Day is near, and for this we all came.
The hour grows near; each man feels it inside,
And soon we'll be falling, with nowhere to hide.

Our eyes are now down and the chatter the same,
Each weapon now loaded, no longer a game.
Eagles gather round the bow your heads low,
Europe awaits and the hour is go.

Planes rumble past as we wait for our turn,
To fly over waters we have yet to each earn.
Checked buckles and straps, left nothing to chance,
The Jumpmaster stands, call "Welcome to France".


Flak turns to fire in the blackest of night,
Too low, too fast, can't jump from this height,
There's no turning back, the risk has been taken,
Free fall into hell, paratrooper's forsaken.


Eagles hold tight, scattered prayers to survive,
We'll hit the ground soon, whether dead or alive.
As feet touch the ground each soldier turns on,
Confusion and fear are beaten and gone.

The enemy is close and sad they don't know,
The airborne is here, it's time they must go.
The hour is now, Hitler's had his last chance,
On St. Michael's wings, we're taking back France.

Friday, February 24, 2006

The Hills of Bastogne

I'm feeling lucky to find out a poem in the game manual of Medal of Honor Allied Assault Spearhead Expansion Pack, it's just all about the 101 Airborne Division in Bastogne, Belgium, all about what we saw in the miniseries "Band of Brothers".

"The Hills of Bastogne"
by Bernard J. McKearney
from the book "Rendezvous with Destiny, A History of the 101st Airborne Division"
by Leonard Rapport and Arthur Northwood, Jr.

THE HILLS OF BASTOGNE

The crops should be full in Belgium this year,
The soil should be fertile, but the price has been dear,
The wheat should be red on the hills of Bastogne,
For its roots have been drenched by the blood of our own.
Battered and reeling we stand in their way,
It's here we are, and here we will stay.
Embittered, wrathful, we watch our pals fall,
God, where's the end, the end of all?
Confident and powerful, they strike at out lines,
But we beat them back, fighting for time.
Berserk with fury, they are hitting us now,
Flesh against steel – we'll hold – but now?
For each day that we stay, more mothers must grieve,
For each day hill that we hold more men must we leave.
Yes, honor the men who will some day come home,
But pray for the men 'neath the hills of Bastogne.

Thursday, February 23, 2006

Sanguo Stamps

Hey, I do like those stamps, they remind me of those days when I got used to collect all kinds of stamps of Chinese art and share them with my family, as well as to make careful choices as to which one goes to which person I was mailing to. Hopefully someday I'll get those real postage stamps, art is always so attractive, especially when it is well covered with the hu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三英战吕布
凤仪亭
煮酒论英雄
夜袭乌巢
三顾茅庐
单骑救主
大闹长坂坡
舌战群儒
智激孙权
蒋干盗书
草船借箭
横槊赋诗
刘备招亲
威镇逍遥津
火烧联营
白帝托孤
孔明班师
秋风五丈原
三分归晋
千里走单骑 小型张
火烧赤壁 小型张
空城计 小型张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06

We Stand Alone Together - Band Of Brothers

Spoiler Warning

再转一篇影评,这部几年前HBO的二战剧集的确比较经典,细节心理上的,大场面战斗的,俏皮的对白,剧情编排和拍摄手法等,非常真实感人,发人深思,在对比自然人性中的善良和情感中使人再次反省纳粹轴心国的滔天罪行和人类战争的极度残酷,从而在底层文化意识中劝戒和平时期的人们无论何时都应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明辨是非,多行善事。

这是部经典的史诗性电视剧,它讲述了美国101空降师506团2营E连从1942年组建到1945年解散期间的经历。这支部队的建立是美国在欧洲和太平洋开辟战场的重要一环,因为在几次关键战役中,101师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以E连的功劳最大。而此片以记实、回忆、叙述穿插的手法,客观、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士兵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而该片导演正是大名鼎鼎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
〈Band of Brothers〉,也是我看了超过10遍的电视剧。与小时侯懵懂地反复看《新白娘子传奇》不同,此时的我已经有独立的见解和世界观。此片的吸引力在于它真实的场面,客观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有别于其他英雄主义的战争电影,它所极力刻画的是战争的残酷与愚昧,使观者看清战争的本质,从而痛恨、杜绝战争。
影片每一集都会有一到两名线索人物,每一集的拍摄手法也都有不同,以下就是我对每一集里一些情节、场面或人物的看法:

1 Currahee (科拉希)
科拉希是印地安语中“加油”的意思,是E连的兄弟们加油打气的口号。作为第一集的标题,它包含了E连从组建到D日的整个过程,更象征着E连团结不屈的精神。
作为全剧的开篇,它以倒叙的形式叙述了E连从组建到D日的时间段,是10集中时间跨度最大的一集,剧情环环紧扣。它的线索人物有两个,一个是E连的第一任连长赫伯特·索伯尔和后来E连的灵魂人物迪克·温特斯。本集开场就是气氛紧张的D日前夕,接着通过回忆再现了他们艰苦的训练,对魔鬼连长的刻画,以及温特斯在连里逐渐树立威信的过程。客观来说,没有索伯尔的超严格要求以及他吹毛求疵的性格,就不会有如此团结的E连,就连再恨他的士兵都不得不承认是他造就了E连,这在以后的作战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最终,索伯尔在同温特斯的斗争中失败,失去了E连,原因很简单,虽然他只是在做分内之事,可他没有真心关爱他的士兵,没有尊重他们,也就没有得到他们的尊重,相反温特斯在这点比他强太多。记得一个场景,温特斯教训“山羊”康普顿和士兵玩色子赌博,山羊很不以为然,温特斯只是说“如果你赢了怎么办?千万不要给自己任何机会去占士兵的便宜。”
① 二等兵戈登被索伯尔罚从山顶跑来回,当他跑到半路几乎快跌倒的时候,3个自愿陪他受罚的同伴从身后将他扶起,慢慢4个、5个……
② 驶向英国的轮船开动,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离开祖国,望着渐行渐远的自由女神像,方才意识到原来不曾在意的东西,现在却变得如此珍贵。
③ 索伯尔在演习中表现出的神经质对比温特斯的沉着冷静。
④ 索伯尔在辛克上校告知他将被调离E连时欲哭无泪的眼神。
⑤ D日登上飞机前,那一张张心事重重的脸,人人都担心自己能否活到明天,最后温特斯坐在机舱门口,镜头越拉越远,一架飞机也只是茫茫天地的沧海一角。

2 Days of Days (诺曼底登陆)
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已不用我多说,本集集中再现了D日登陆,以及整个6月6日的战斗情景。本集的线索人物依然是温特斯。
一开场的紧张气氛就让人窒息,接下来没停过一分钟的枪炮声把本集乃至全剧都推上高潮。炮火毫不隐讳地展示它的淫威,导演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巨额投资的效果。激烈、紧张、血腥,它的内容和画面集结了一切优秀战争电影的元素。真正的战斗从此开始。
这集引入了全剧最大的一个谜团——斯皮尔斯屠杀战俘的事件。导演并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完整描述,在第2、3、7集中都是以传言的形式或他人的主观想法将它拼凑“完整”,至于真实与否,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斯皮尔斯却因为这起事件演变成传奇,甚至全剧的核心人物之一。虽然有人说事后斯皮尔斯承认了这件事,我宁愿相信他没有做,大概因为我的“妇人之仁”以及对自己直觉的倔强。
总的来说,本集是全剧最精彩的高潮之一,每分钟都使观者神经紧绷,真实的战争场面不禁令人惊叹震撼。
① 开场就是德军对飞机狂轰,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里,这10多分钟的剧情我几乎都是屏住呼吸看完的,直到温特斯跳出机舱后令人晕眩的摇晃镜头。
② 接着,温特斯遇见A连的通讯兵霍尔,霍尔埋怨自己把通讯设备弄丢了,温特斯对他说:“如果你在我的排,你首先是一名步兵,然后才是通讯兵。”霍尔惊讶于温特斯杰出的作战领导能力,决定跟着他战斗。可是在夺取阵地、摧毁大炮的行动中牺牲。后来温特斯向尼克斯提起他,那种淡淡的哀伤恰当好处。
③ 瓜内尔报仇心切,不等温特斯的命令就开枪杀死了大约两马车的德国人。看到这里,我的心情很复杂也很难过,也是从这里开始,我开始厌恶一切杀戮,我恨战争!
④ 马拉其偶然遇见一位德军战俘是他的同乡,和他聊起来。也许如果不是穿着不同的军服,他们之间很多人都能成为好朋友。马拉其也算E连中比较“慈悲”的士兵了。可惜那位战俘后来被枪杀,也就是著名的“斯皮尔斯事件”。

3 Carentan (卡努唐)
第3集讲述的是E连在登陆后攻打战略要地卡努唐的全过程,它的线索人物换成了一名普通的二等兵布莱思。
严格地来说,布莱思是名另类的士兵,他的多愁善感,仁慈怜悯,还有起初的恐惧懦弱都与传统的士兵刻画格格不入,他也是全剧中和我最有共同点的人。D日,他在战壕里睡着而没有参加战斗,他喜欢仰望蓝天,他惧怕枪炮声,还因为过度恐惧紧张而患上歇斯底里失明症。他也是名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当他改变了自己,适应了战争,决心做一名勇敢的士兵时,却被狙击手击中颈部,重伤入院而没有再康复。导演成功地使布莱思的性格与战争的特点形成剧烈反差,更加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两者。布莱思淡蓝的大眼睛恰好配合了他忧郁的气质。
这一集的战争场面依然精彩激烈,其巷战和坦克阵地战的描写足以称之为经典。
本集以布莱思呆呆地仰望天空开始,又以马拉其帮阵亡的战友领军服作为结束,虽场面激烈,但至始至终充斥着悲伤忧郁的气氛,其侧重点开始从战争描写转向士兵心理描写。
① 第一个画面就是布莱思望着白云蓝天,一切淡雅优美,可镜头转换到地面时就是蓬乱的杂草,坠毁的战机,第一个强烈的对比揭开了“矛盾重重”本集。
② 佩尔孔蒂向布莱思伸出手,解开袖口,炫耀他的战利品——4块手表,然后说:“它们都还能走,不像他们的前任主人。”战争中人命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③ 部队夜间行军,F连与E连走散,胡布勒说:“该死,F连又跟丢了。”温特斯戏谑:“这都是军官在训练时没有把士兵教好。”侧面反应了索伯尔在训练E连的成功之出。
④ E连进攻小镇时受到阻击,士兵躲在战壕里,温特斯发疯似地吼叫,并把他们拉起来。这是温特斯在全剧中最“疯狂”的时刻。
⑤一名德军士兵受伤,举着双手从屋里逃出,对着面前的敌人求饶:“不要杀我!不要杀我!”话音未落就被乱枪打死。
⑥ 蒂波被炸弹严重炸伤,里布高特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撑下去,兄弟。”
⑦ 斯皮尔斯对布莱思说:“知道你为什么躲在那个战壕里吗?因为你觉得还有希望。可是你唯一的希望就是把自己当成已死的人,不带怜悯,不带同情,不带悔恨,所有的战争都靠它。”他说得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让人产生一股寒意。
⑧ 布莱思射死了一名远处的德军,他走过去,看见那个人也在望着天空,他的眼睛也是淡蓝深邃,只是一动不动。布莱思把一朵象征勇敢和作为德军合格伞兵标志白色绒花从那人的尸体上取下,带在了自己身上。
⑨ 结局,布莱思中弹入院,在病床上他还是用那双忧郁的眼睛望着天花板。马拉其在洗衣房领军服,女店主问他能不能帮其他没来领的人领走,善良的马拉其答应了,然后她念着一个个已经牺牲的人的名字。

4 Replacements (补充新兵)
本集重现了空降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以及几名补充新兵融入连队的过程,线索人物是“公牛”蓝得尔曼中士和补充新兵加西亚。
这一集里,导演开始突出士兵的一些战时生活,例如老兵排斥新兵,官兵和平民的接触,士兵喝酒聚会的场景。导演也用到补充新兵这一特殊角色来表现主题,重点在于刻画他们渴望投入战斗,却又缺乏经验,第一次见到战争时的愕然与无助,再到最终看清战争的本质,从而映射出一般人对战争的观念,同时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此集也通过蓝得尔曼虎口脱险的经历,生动刻画了一为外刚内柔,心思细密的排长。
本集也第一次对占领区人民对自由的向往,落魄的生活,和对法西斯的极度憎恶之情进行了描写。
① 本集开始就是瓜内尔在聚会上“教训”新兵,以及少有的讨厌鬼科布逼一名新兵交出荣誉的蓝色徽章。
② 索伯尔升为后勤长官,可E连的托科阿老兵看见他时,对其厌恶程度丝毫不减。蓝得尔曼对加西亚形容索伯尔:“哼!还那副德行!”
③ 小镇的德军撤离,E连受到小镇人民热烈欢迎,四周都是荷兰的橙色旗帜。不时有女人亲吻士兵。一位妇女刚刚亲吻了美国士兵后就被抵抗组织的人抓走,当众剃光她的头发,撕烂她的衣服,理由是她和德国人有过关系。后来E连在行军的途中又碰见一位同样的妇女,它怀里的孩子也被剃了头,并在上面画了法西斯的标志。E连的士兵给她一盒食物,她望着远去的军队,亲吻着孩子的额头。我不禁猜想是否德军也对她做过同样的事。女性在战争中总是弱势一方,却也总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管是战争开始还是结束。
④ 韦伯斯特碰见一位荷兰农民,他送给他们一些食物,韦伯斯特给了农民的孩子一块巧克力,孩子贪婪地吃起来,那个农民说:“巧克力,他从没吃过。”胡布勒骂道:“去他的巴黎!”
⑤ 尼克斯的钢盔被子弹打飞,温特斯急忙跑过去看他是否无恙,那一刻他们都吓坏了。
⑥ 蓝得尔曼与连队走散后,躲进一个谷仓。那里,他杀死了一名发现他的德国士兵,一个女孩惊恐地望着他,蓝得尔曼面不改色地用刀子逼着他们离开谷仓。这个情节很好地表现出“公牛”凶狠但不凶残的个性。
⑦ 尼克斯看着被德军炸毁的小镇说:“明天不会有这么多橙色旗帜来欢迎我们了。”

5 Crossroads (十字路口)
第5集继续讲述E连在荷兰征战的事迹,从温特斯写战况报告的回忆开始,到101师进入比利时阿登山区抵御德军反攻结束。线索人物重回温特斯。
前几集中,导演花了很大篇幅把温特斯塑造成一位“英雄连长”,甚至传奇式人物,而这集开始着重对他内心世界的刻画,把温特斯从“神话人物”重新回归到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温特斯代表着绝大多数士兵的矛盾心理。他会在惨烈的战争场面前感到压抑与不适,也会对自己杀死一名年纪很小的德国士兵久久不能释怀,还是会对巴黎的那种浮华觉得不自在,最后我们发现,温特斯依旧是原来的那个温特斯,他并没有改变,唯一不同的是战争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伤痕。导演在本集中反复强调一些镜头,其深刻寓意使之成为全剧的经典情节。
第一个经典镜头开始于第一个场景——温特斯射杀那名年轻的德军士兵。这个镜头在剧中4次出现,本集就有3次,第10集也有一次,充分说明这件事对温特斯的深刻影响。起初的画面是温特斯一人冲锋,在开阔的草地狂奔,直到与一名德军相遇。当他看见温特斯端着机枪站在面前,并没有攻击或逃跑,而是不可思议地向温特斯微笑。从他稚嫩无邪的脸庞推测这名士兵应该不到20岁,他天真的微笑却换不回自己的生命,当画面定格在温特斯举枪的一瞬间,我甚至幻想温特斯会放下武器。可是那名士兵的脸色转变,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温特斯开枪,他也随枪声痛苦地倒下。导演毫不留情地告诉观众,这就是战争!第二次出现这个场景是在温特斯写报告时回忆的战况,这一次完整地展示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个经典镜头依然是这个场景的回忆,只是地点换成了巴黎的地铁。温特斯离开灯光绚烂的巴黎,地铁里一闪一闪的光亮以及列车压过铁轨的震动声都唤起了温特斯的战争经历,尤其是枪杀年轻德军士兵的那次。导演安排了一位貌似那名士兵的法国男孩与温特斯相遇,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化效果,更加突出温特斯温情的一面,列车到站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的泪光在眼中闪烁。
① 恶战结束后,温特斯一个人蹲在一旁,望着尸横遍野的草地。从他眼中我感受到一名久经沙场老兵对杀戮和死亡的厌倦与无奈。
② 温特斯被提升为营指挥官,可他依然心系E连,向新连长穆斯详细询问E连作战计划,尼克斯对他说:“E连会被好好照顾的。”最后他还不忘对尼克斯说:“如果他们遇上什么麻烦,你要告诉我。”作战顺利完成后,E连欢呼庆祝,温特斯在窗旁欣慰地看着他们,就像一位慈爱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
③ “山羊”从医院中康复,可心理却留下了阴影,他失神地看着白白的荧幕,这也为他后来在巴斯托涅战役中的心理崩溃埋下伏笔。
④ 结尾处,E连在前往阿登山区的途中,碰见了从前线撤离的溃军,这也预示着他们将要面临的艰巨考验。

6 Bastogne (巴斯托涅)
本集表现的是E连在冰天雪地的比利时巴斯托涅地区对德军反扑的抵抗。在原著中一段带过的救护兵尤金成为本集的主角,他与本集的精彩内容一起把全剧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寒冷、缺乏物资、被包围,E连乃至整个101师都在经受迄今为止最为严酷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给连队带来灭顶之灾,甚至影响全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潮拉开了序幕。
引用威尔士的话,白雪皑皑的森林像七个小矮人居住的仙境。诚然,这样的场景会给人带来置身天堂的错觉,可这是不折不扣的地狱,缺少食物,弹药不足,天寒地冻,不时还有敌人的枪炮。即使这样,依然有一位天使在炮火中穿梭,拯救受伤的身体,安慰恐惧的灵魂——救护兵尤金。炮火袭来,当大家都忙于躲进伞兵坑时,尤金却要挺身而出,越危险的地方就越需要他。他见证了许多伤口,也目睹了许多战友的死亡,可他没有因此变得麻木,依旧承受着一次次精神上的摧残。
他也是孤独的,他不会叫任何人的外号,总是和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更“坦然”地面对战友的受伤或牺牲,使自己不会崩溃。他的无畏,他的坚强都让连里的兄弟们深深地喜欢他。
他还拥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忧郁。每当他一人安静地坐在角落,就会露出忧郁的眼神,也许他在回想被他救治的伤员,也许他在怀念去世的战友,也许他在思考为什么会有残忍的战争,这些都与他特殊的军职有关。本集的后半部,他的承受力已经达到临界点,他不用举枪杀人,却要时时刻刻面对死亡。
与救护站护士芮妮的相遇,让他饱受煎熬的心得到些许慰藉。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也无法判断这是否是爱情,但她确实是尤金在战争中最美的邂逅,她能抚慰他的心灵,救护站也成了他短暂的避风港。
第6集虽没有特别激烈的战争场面,但把原本书中的“配角”刻画得深入人心,在配合对士兵艰苦生活的描写,使本集的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集。
① 尤金问“贝贝”有没有剪刀:“海夫朗……”贝贝说:“我有名字,为什么不叫我的名字!”尤金一脸疑惑:“那我应该叫你什么?爱德华?”贝贝哭笑不得:“只有修女才叫我爱德华。”
② 尤金在救护站第一次遇见芮妮,她正用手抚摩伤员的额头,那名伤员对尤金说:“大夫,我仿佛置身天堂。”临走前,芮妮对尤金开朗地微笑,并送给他一块巧克力。
③ 新兵朱丽安在巡逻时脖子中弹,倒在血泊中。贝贝竭尽全力去救他,可是炮火太猛,不得不撤离,朱丽安伸着沾满鲜血的手,绝望地望着贝贝……贝贝为此内疚不已,尤金拿出了自己都不舍得吃的巧克力喂贝贝吃下去。
④ 夜晚在战壕里,另一名救护兵对尤金说:“我已经厌倦了当假大夫了!你呢?”尤金沉默不语。
⑤ 在救护站第二次遇见芮妮,她情绪很低落,尤金陪她坐在废墟边的椅子上。芮妮说:“我不想再处理伤兵了,我宁愿在肉铺里工作。”尤金说:“可你的触摸能使人镇定,这是上天给的天赋。” 芮妮含着泪:“不,这不是天赋,上帝不会给人这样的痛苦。”
⑥ 尤金第三次见到芮妮,她发觉尤金神情恍惚,正要和他说话,就被叫去帮忙。可这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相遇。
⑦ 平安夜,“山羊”向瓜内尔拿出她原女朋友的照片,黯然泪流说:“他们就是在平安夜分的手。”同时,威尔士在烤火,他说这像七个小矮人居住的仙境,没多久,火光引来炮弹,威尔士腿部受伤。
⑧ 尤金来到救护站,德军正在对小镇狂轰烂炸,救护站被彻底炸毁。尤金站在那里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他发现了芮妮的蓝色头巾,把它放进兜里,缓缓离开废墟。
⑨ 结尾时又一个经典镜头:尤金为贝贝包扎手上的伤口,从兜里拿出了那条蓝色头巾,他犹豫了一会又把它放回去。最终他还是拿出头巾,把它撕开,替贝贝包扎上去。贝贝说:“知道你刚才叫我什么吗?贝贝”然后继续学着尤金的口吻:“贝贝,贝贝……”尤金说:“海夫朗,注意观察前方。”镜头越拉越远,天地间一片混沌的白色。

7 The Breaking Point (关键时刻)
第7集继续讲述E连在比利时阿登山区防御以及攻打福伊的作战情况,线索人物是利普顿上士和斯皮尔斯中尉。
本集依旧秉承巴斯托涅的白色冰雪背景,但与之不同的是巴斯托涅所突出的是酷寒和缺乏物资的恶劣条件,这一集重点放在了与德军的艰苦战斗上。本集恢弘的爆炸效果和后半部分攻打福伊激烈场面把全剧的节奏和剧情推向顶点,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诺曼底登陆。
而这一段时期却是E连开战以来经历的最低潮,巴斯托涅累计的压力一触即发,连里几位重要老兵在这里牺牲或受伤,还有德军疯狂的炮击,甚至不称职的连长戴克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千钧一发的时刻,利普顿,这位来自托科阿的老兵挺身而出,他不仅在士兵、军官之间奔走,稳住士气与军心,还弥补了戴克失职给连里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就是这个来自“小地方”的乡下人,帮助E连在最危难的关键时刻团结一心,共度难关。没有温特斯和斯皮尔斯的霸气,他多的是份平易近人,淳朴是他最宝贵的特质,未曾觊觎过连长的位置,他只想和兄弟们同甘共苦。
斯皮尔斯在第7集的戏份并不多,但绝对称得上转折性人物。他在火线被温特斯提升为连长,便立刻带领E连反败为胜,除了他出色的领导、作战才能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胆识。他独自一人穿越敌军阵地的镜头造就了另一个经典和神话,如果说开始还有人对他被提升为连长有异议,那么现在也被他惊世的无畏胆识所征服。本集再次提及斯皮尔斯屠杀战俘的事件,他和利普顿对话时,导演巧妙地运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回避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使这件事和当事人一起上升为传奇。加上前面对他一些描写的拼凑,导演极力把他塑造成冷静、冷酷、冷血的“铁血”连长,理所当然,这个角色大获成功。
① 胡布勒打死一名骑马巡逻的德军士兵,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鲁格手枪。他四处向人炫耀,希福蒂问他那只马怎么样了,胡布勒说:“不知道,可能还在跑,希望他没事。”再次证明了人命是战争中最低贱的东西。可没一会,手枪为他的主人“报了仇”,胡布勒因为手枪走火,打断了自己的大腿动脉,不治身亡。这也许是最戏剧、最讽刺的事了。
② “戴克在哪儿?”这确实是本集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他靠后台关系当上E连连长,可他完全不是带兵打仗的料,来E连几个月甚至不知道士兵的一些基本情况,不做任何指示,常常丢下连队到营部,危机关头更是临阵退缩,在攻打福伊时差点让E连全军覆没。他的标志性动作就是打呵欠。
③ 斯皮尔斯一出场气氛马上变得紧张凝重,士兵们刚刚谈论完他的传说,他就来了,并问他们要不要香烟,所有人一个劲摇头,其中一个人表情超可爱。
④ 德军开始第一次轰炸,利普顿躲在伞兵坑里,笑着回忆小时侯制作炸药的事,同时另一边,托伊的腿被炸断,倒在血泊中痛苦地喊叫。不久,第二次轰炸袭来,利普顿再也笑不出来,而瓜内尔为了救托伊也被炸断腿,被抬走前依旧坚强风趣地向托伊说:“我说过我会比你先回美国的。”
⑤ “山羊”目睹了亲密战友被炸得支离破碎后彻底崩溃,他流着泪摘下自己的钢盔。最后他被送往救护站,马拉其去探望他,给他念信,他痛哭流涕。坚强勇敢的“山羊”心理再也承受不起打击,可是E连的兄弟依旧尊敬他。
⑥ 又一次轰炸中,鲁兹正奋力地爬向穆克和潘卡拉的伞兵坑,一颗炸弹就落在了坑里随即爆炸,穆克和潘卡拉就这样在鲁兹面前牺牲。随后他和利普顿躲在一个未挖完的坑里,一颗炸弹又落在他面前,幸运的是这颗是哑的。利普顿惊魂未定,从不抽烟的他拿了鲁兹嘴里的烟抽起来。马拉其也因为失去两位最好的朋友濒临崩溃。
⑦ 戴克在攻打福伊时,被猛烈的炮火吓傻了,完全不知所措,温特斯见E连正面临灭顶之灾,不顾一切拿起枪正要往前冲,辛克上校制止了他。温特斯随后命令斯皮尔斯接替戴克指挥。斯皮尔斯立刻运筹地指挥连队,扭转了战局。
⑧ 战斗过程中,E连与I连被德军阻断,失去联系,斯皮尔斯居然独自一人穿过德军阵地联络了I连,再跑回来。德军士兵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事是真的。利普顿见到E连有了一位英勇的连长,再次露出灿烂的笑容。
⑨ 士兵在天堂般的教堂里休息,听着修女们天籁的歌声。利普顿清点连队的名单,牺牲或受伤的战友一个个缓缓地从镜头前消失。
⑩ 利普顿给斯皮尔斯连队名单,然后有了那次经典对话,最后,他说:“兄弟们并不在意这些故事,他们只是很高兴由你来当连长。”斯皮尔斯又说:“他们说一直有个人可以信赖,每天鼓舞大家的士气,使兄弟们聚精会神,引导方向,这全都是一名好战斗领袖做的事。那就是你。自从温特斯提升为营长后,你就是E连的领袖。”

8 The Last Patrol (最后的巡逻)
本集E连来到了法国的哈根努,在那里与德军对峙两岸,这一集的线索人物是伤愈回到E连的二等兵韦伯斯特和补充军官琼斯少尉,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拥有高学历。
韦伯斯特是哈佛的大学生,也是从托科阿来的元老,可至今还是一名二等兵,原因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认为在基层更有利于他的经历,使他对战争有更直接的认识。他也坚持用客观冷静的角度去记录这场战争,为后来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文献。哈佛的熏陶使韦伯斯特有着很崇高的素养和追求,他清心寡欲、淡薄名利,对很多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在韦伯斯特身上能找到道家思想的基本精髓。
琼斯少尉毕业于西点军校,和韦伯斯特一样,他也有着冷静的思想态度。没有傲气和特权思想,他也深知自己这样一名补充军官开始是不会得到多少认可的。所以他可以对老兵的嘲笑和不满一笑置之,并且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学习,他渴望战斗,但决不卤莽,这些并不是每一名出自西点军校的人都能做到的。
经过上一集的颠峰,第8集开始向平缓过度。导演在继续战争场面描写的前提下,把重点重新放回士兵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此时战争已接近尾声,所有人都期待着能早日返回家乡。而对于那些老兵来说,战争已经在他们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也永远改变了他们。
① 韦伯斯特回来报道。一颗炸弹飞过来,在远方爆炸,他紧张地扑倒在地,马拉其开着玩笑说:“韦伯斯特,回来当兵让你紧张吗?”同时斯皮尔斯就站在原地盯着炸弹在眼前爆炸。
② 一名叫奇恩的士兵背着袋马铃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中弹牺牲。
③ 洗澡的时候,马拉其呆呆地站在那里,也许他在怀念离开的战友们,也许他想冲掉那些痛苦的回忆,可是它们就像梦魇一般萦绕不去。
④ 杰克森在侦察任务中,被自己的炸弹炸伤,在阴暗的地窖里痛苦地死去。所有士兵都为杰克森痛惜,对这次无谓的行动感到愤怒,一名士兵拔出枪准备打死抓来的俘虏,被琼斯少尉及时制止。
⑤ 一名受伤的俘虏被留在岸边,无助地等待死亡,韦伯斯特说也许应该给他一枪结束他的痛苦,马丁中士听不下去,气愤地离开。
⑥ 温特斯也对这种行动感到无奈,当他第二次接到渡河侦察的任务时,他决定不让自己的兄弟们再去无谓地牺牲,便叫尼克斯写了份假报告说没有抓到俘虏。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庆贺自己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不必再去冒险。
⑦ 结尾处,韦伯斯特,写道:我怀疑在家乡的人知不知道,士兵们赢得这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在美国,生活已一片欣欣向荣,赛车和夜总会开始流行,迈阿密海滩的酒店早已人满为患,而人们如何能了解士兵们在恐惧、痛苦、血泪中的牺牲,如果他们从未置身于诺曼底、巴斯托涅或哈根努。

9 Why We Fight (为何而战)
第9集,E连进入德国,战争基本结束。从本集以后都没有再出现战争场面,导演开始深入描写战争对士兵、平民,整个世界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探讨关于战争的一些话题。这一集中的线索人物为尼克斯。
本集采用了倒叙的拍摄手法,开场配合着悲凉的小提琴曲,展现在观者眼前的就是几乎被战争摧毁的德国,满目创痍的城市,坚强的德国平民悲伤地清理着残垣断壁,E连的士兵作壁上观,导演客观地从双方的士兵、新兵与老兵、平民与难民等多个方面展开本集。
尼克斯,这个在战争中一枪未发的军官,一直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他嗜酒如命,前几集中很难在他身上找到战争的痕迹,似乎是酒精使他与痛苦的经历绝缘。可这不是真的,酒精只是他拿来麻醉自己的工具。他会为牺牲的士兵难过,担心怎么给他们的家人写死讯,同时又对自己被降级漠不关心。当他得知他的妻子要和他离婚,并要求拿走全部家产包括他的狗,他怒不可揭,事实上也是战争毁了他的生活。尼克斯愤世嫉俗的外表下依旧是柔弱善良的内心,否则那位纳粹遗孀发现他闯进家中的时候,他也不会默默地离去。
这集用了1/3的时间去描写恶名昭著的集中营。久经沙场的士兵看见集中营的惨状都感到震惊与悲愤,很难想象这些都是人类的罪恶。被解放的犹太人要么激动地亲吻解救他们的人,要么痛哭流涕地抱着亲人的尸体,而士兵们惊讶地见证了人类史上最令人发指的罪行,对于奥基夫一样的新兵,眼前的一切都让人难以接受。导演逼真地再现了集中营,使其成为全剧中最凄凉,最悲惨的场景。骨瘦如柴的难民,惨不忍睹的尸体永远地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也最直接地回答了本集的标题。
① 蹦蹦跳跳的新兵奥基夫期待着空降柏林的战斗,这引发了老兵佩尔孔蒂的愤怒,他向奥基夫吼着说,现在是他在战争中过得最舒适的生活,别再期待什么空降柏林,他只想早点结束战争,因为他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② 尼克斯看了她妻子的来信,仿佛一瞬间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出来,他气得把钢盔砸向吉普车,怒吼:“那根本不是她的狗!那是我的狗,她要带走我的狗!”
③ 去阿尔卑斯山的途中,士兵们欢快地唱着美军的军歌《碧血如泉,取义成仁》,欢庆着战争即将结束。一路上,他们碰见了投降的德军成群地高昂行军,韦伯斯特情绪失控,怒骂他们:“去和福特和通用汽车问好吧,看看你们,你们只有马!把我们从半个地球拖过来,打乱我们的生活,这是为什么?”路过一个小仓库时,几名英军让三名德军战俘背跪着,然后枪毙了他们,奥基夫惊讶地望着佩尔孔蒂,佩尔孔蒂似笑非笑地回应他,一旁的韦伯斯特无奈地摇着头,里布高特却笑得很灿烂。
④ 尼克斯闯进了一户人家,见桌上放着一名纳粹军官的遗像,便把它摔在地上。这时,屋里的女主人出现,愤怒地盯着他,尼克斯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他们第二次相遇是在集中营,那名妇女正狼狈地清理尸体,她底下头,愧于尼克斯的眼神。
⑤ 奥基夫见到集中营的惨状更胜于战争的惨烈,他独自坐在一旁,眼神里充满无限的迷惘和无助。里布高特得知关在集中营里的都是自己的同胞,那种心痛无以言表。为了监督难民的进食,他被命令用德语向他们宣布所有人将会再关进去,他再也忍不住,掩面痛哭。
⑥ 结尾回到片头的场景,尼克斯告诉大家希特勒在柏林开枪自杀,鲁兹说:“他三年前就应该这样做了,这会省去我们很多麻烦。”

10 Points (积分)
这里的积分是指士兵退役所必须达到的分数,作为大结局的标题,它恰好道出战士们厌战和思乡的情绪,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为本片画上完美的句号。线索人物回归到温特斯。
战争结束,E连作为占领军从纳粹发源地贝希特斯加登,展转到奥地利。而所有人也都尝试着这个战争到和平的过渡时期,他们开始和德国人和睦相处,开始计划未来的的生活,憧憬着和平的日子,每天也在为点数不够而焦头烂额,因为他们目睹的杀戮太多,没人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残酷战争后,还会盼望它再来。
可是战争留下的阴影并没有随即而停。几年来,他们都在为杀戮而生,当一切结束时,难免会产生方向的迷失,那种空虚感是可怕的,加上“士兵们唯一不缺的酒精和子弹”,结果是依旧没有停止的无谓伤亡。他们现在面临的艰难任务是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自我认可。然而从托科阿到现在所造就的顽强精神也使他们大部分人成功地做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集中犹如仙境般的优美风景。E连所到之处都是欣欣向荣的金色阳光,这些都是战士们的付出换来的,是他们带来了曙光。这样绝美的画面作为结束和归宿再恰当不过了,不仅为能享受到这一切的人,也为那些牺牲的人,没有他们,这一切都只能是向往。
① “冲啊!骏马!”E连的战士们高喊口号,冲上鹰巢。这也许是全剧中最欢快的时刻,为了胜利而欢呼,这种最直接最单纯的喜悦,却有最震撼的效果。
② E连前往奥地利的途中,优美的湖光山色配合悠扬的音乐,一片宁静和谐。不管美军还是德军都放下了武器,走向各自的方向,少女们热情地跟士兵们打招呼,马拉其激动地说:“战争结束了!”
③ 一名德军上校向温特斯投降时说:“我在想,当战争结束时,像你我这样的人命运将会如何。”温特斯望着他,不知如何回答。他把随身佩枪交给温特斯时又说:“我宁愿把它交给军人。”投降都这么有气节,真的很令人敬佩。
④ 温特斯申请调往太平洋前线,一名长官接见他,战争的回忆也一点一滴地浮现眼前:D日夺取大炮的战斗,在那里牺牲的霍尔是他见到的第一个阵亡的战友;在荷兰,他杀死一名年轻的德军士兵,那名士兵的笑容从此困扰着他的生活,他也在那里开了最后一枪;在巴斯托涅,他们挨过了敌人疯狂的轰炸和最危机的时刻……
⑤ 里布高特和韦伯斯特凭着难民的指证,去杀一名集中营的军官。韦伯斯特受不了这样的事,一人站在屋外。最后,那名军官在逃跑时被打死。尸体就横在风景如画的群山之间。
⑥ 韦伯斯特站岗时,遇见一名腿部残疾的德军士兵,便帮他找了辆便车,并把车主放在后坐的行李都扔掉,让那名士兵坐上去。军人之间的情感是相通的,无关立场。
⑦ 格兰特中士头部中枪,在救护站里,斯皮尔斯一直握着他的手,医生说格兰特没救了,他却不肯放弃,最后找到一位德军军医动手术,挽救了格兰特的生命。抓到那名肇事者后,他拿出手枪,颤抖地指着那个人的头,他不敢相信这么优秀的士兵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最终他还是放下了手枪,也许他不想再看见任何无谓的杀戮。
⑧ 温特斯在接受一名德国将军的投降时,遇见了“仇人”索伯尔,他要求索伯尔向他敬礼,并说:“敬礼是看军衔,不是看人。”而那名将军对士兵的演讲是全剧的升华和总结,是E连真实的写照,战争的酸甜苦辣都浓缩在这里。
⑨ 片尾,E连的兄弟们酣畅淋漓地打着棒球,仿佛要把战争和所有烦恼都像球一样痛快地打去,迎接新的生活。旁白叙述着士兵们战后的生活,也许有好有坏,但至少是和平的生活,至少不用再去面对残酷的杀戮和死亡。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每当看到这里我都会庆幸他们能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却也会有无限的不舍与惆怅,甚至有种自私的想法:如果这一切不会结束……

Sunday, February 19, 2006

NBA All-Star Weekend Flash Slide Show

All photos are from http://sports.yahoo.com/nba, may need a little bit of time to load the flash file..

Friday, February 17, 2006

Make Use of Gmail Space

I found a piece of software to make better use of Gmail's 2.5G+ space other than just storing your email. This is the link ->

It basically creates a virtual hard drive in My Computer and the user can make some basic file operation such as copy and paste in this drive, and all files moved to this virtual drive are actually stored in the Gmail server of your account. In the Gmail webmail page, the files exist in the form of email of single file attachments. So, it's an easier way to store files in your Gmail cyberspace than writing every email with those file attachments in the webmail interface. But be sure to use it carefully 'cause it may violate Google's terms of use of not using third party software to interact with the Gmail, that said, if too many files are uploaded and downloaded at the same time, the Gmail account may experience a temporary lockdown, or the Gmail site will be simply inaccessible to your computer with the prompt of "server error". The obvious downside of this application is that your internet uploading & downloading bandwidth determines the copying and pasting speed and that large files or files with long names are not able to be uploaded due to Gmail's policy on email attachment.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06

Season Player Stats With NBA Live 06

It'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last played it.



Monday, February 13, 2006

A Chinese Tall Story

转百度情癫大圣吧 - 世上安的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本想自己写一个,发现没时间,写出来也可能犯用词不当以偏概全的诟病。那就贴别人的吧,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全剧,虽然看后觉得没有什么个人观点,写的也比较飘一点。

看到这么感性,这么煽情的题目,您一定以为我会长篇大论的从情癫大圣的前世追溯到它的今生,说它的无厘头搞笑手法是如何如何的与大话西游一脉相承,剧情是多么多么的感人,特技是怎么怎么的花哨,俊男美女们的演技是这样这样的出众。

当然,最后为了证明咱不是一个托,说啥也得吹毛求疵,从那白玉里挑出点微瑕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完美的,敬业的托,要三分真话七分谎话,才能惑人心智,让他们乖乖掏钱买单。

可惜这是一个托儿满天飞的时代,咱既没有当托的潜质,又不想去赶这个时髦。任你吹的是如何天花乱坠,这开头500字不吸引人,谁还肯浪费时间看下去呢。你要开门见山,咱就提纲契领吧。

前戏:话说这三大贺岁剧事先的宣传攻势。那《无极》明显是跑第一的,可惜,有点言过其实了。陈大导演呀,你就摆明了注个“爱情伦理大悲剧”来卖不就行了,这“史诗级魔幻大片”七个字,《魔戒》珠玉在前,您还真好意思邯郸学步?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再说这《千里走单骑》吧,张导都说了,这是一文艺片。文艺片是啥?文艺片就是,和导演的品位越接近,您就越能乐在其中。张导是一超级粉丝,所以舍得花数亿来追个老星星,只为一圆心中梦。余生也晚,高仓健老爷爷的演技,只有耳闻,却未曾目睹。咱不得不承认千里拍的很美,可要说感动,总差了那么些许。不过好在人千里有自知之名,张导早就把它定位在了小众文艺片。所以,说起前后观感来,算是不过不失吧。

《情癫大圣》公映前的造势,用“保守”两个字来形容,恰如其分。据说,全国各影院进的拷贝,加起来也才300个。没法子呀,谁叫它的前生太有名了,是一个被辗转相传了十年之久的KUSO经典。这世界,多的是狗尾续貂之徒,却极少青出于蓝者。那么就低调点吧。菩提刘是这么说的:情癫是我的一个梦,拍这部戏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所以,为了偶尔的灵感爆发,他可以把所有演员晾在一边,让他们苦等一个上午;所以,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他却NG了无数遍,直到心满意足;所以,太有名的大话西游,不是包袱,反而成了戏谑的材料。

菩·提·老·祖,有·你·的,你把人们的期望值降到了最低点,然后,再给予他们希望,给予他们光明。这手法,高明。别的不说,只看各影院陆续追加的拷贝数就知道,您的阴谋,又一次成功了。

序幕:1)要说开头呀,倒也很平常,无非是师徒四人在漫漫取西经路上,又经过了一个STAGE,在它之前,可以想见一路行来,不会是坦途,在它之后,冒险必将会越来越深入。不过莎车城人民的欢迎方式,的确是夸张了些,这哪是迎接远方取经僧人的架势呀,整一个SUPER STAR与他们的粉丝同乐的联欢会,之热情,之疯狂,啧啧。

2)俗话说的好: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一看到这么过火的接风方式,咱就知道,一定有阴谋。果不其然,没有多久,那BOSS老树精就迫不及待的跑出来了。可是。。。。BOSS呀,您真的是树精么?咱左看右看,您分明就是魔兽争霸中过来窜门子的嘛。真不知道刘菩提有没给玻璃渣公司版权费,据说,玻璃渣,对这事,看的挺重的。它要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3)敌人已经找上门来了怎么办?当然是他要战,便来战。话说这师徒四人,上阵打妖怪的糙活,一向是斗战胜佛负责的,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于是,这红毛猴子倒提着金箍棒,便准备上前与老树精见个高下了。可能是因为猴子太时尚了些,把好好的黄毛给染成了红的,危急时刻掉了链子,想拔根毛召唤些个徒子徒孙出来耍耍,居然也失灵了。不过,人家是谁?人家是齐天大圣呀。本片里虽然不是主角,倒也算是个有型的配角。所以,他来一句“意由心生,才是王道“,一切不合理的现象,马上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这不,瞬间就化身千万了,和老树精它们打的好不热闹。

4)来来来,孙大圣VS老树精,谁输谁赢,买定离手了呀。相信一百个人中,有99个人会押孙大圣。可老菩提怎么会让本片就此HAPPY END了呢。这老树精,说啥也算最终BOSS一个,败的这么快,那是不行地。只好委屈下孙大圣了。所以,他“遇强不弱,遇弱不强“的老毛病又发作了。 大圣到底还是眷顾着师徒情分的。“今天,我要大开杀戒,你有多远给我死多远“这话听着是豪气万千,可明眼人都知道,大圣他是准备舍生成仁了。于是,唐三藏被金刚丝捆上了“定海神针“号火箭,被大圣以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了出去。当然,中间若干生离死别,挣扎告白过程无干主旨,咱就略去不讲了。

戏肉:1)话说这强者虽强,自有比他更强的强者来磨。时也命也,一次错误的空投,一次不精准的自由落体,终于让唠叨出名,号称靠一张嘴便能生死人肉白骨的圣僧三藏,遇到了他命中的克星-岳美艳。这里,咱先不讨论美艳小姐她到底是蜥蜴妖还是小天女,就节选一段强者语录吧:“虽然我在妖界小有名气,可你干嘛注意我?你不要打算喜欢我啊!你看上我你就挂了,就算加10万年也一样挂!”怎么办?当然只有投降,遇上她,喜欢普渡众生,以德服妖的三藏,也只能说一句:求求你不要靠过来了,好吗?

2)唐三藏是个灾星,这谁都知道,不然又何来九九八十一难。美艳也是个灾星,处处招惹事端,受尽群妖歧视。这两个灾星碰到一起,事情可就大条了。相加?NO,相乘。这片子前半部分,简单来说就是一本跑路史。死里逃生,跑给老树精追,说死了龟丞相,跑给海龙王追,误杀了增长天王,跑给天庭追。男女之间,什么环境会滋生爱意?答对了,当然是在九死一生,生死与共的险境中,爱的种子最容易开花结果。三藏和美艳之间,纯洁的革命战斗友谊,相信就是在这跑跑追追,四处搬救兵的过程中,结下的。

3)话说这情癫大圣中,有一道具,十分重要,直可说是本片的隐藏主角。是的,你猜对了,它,就是那根金箍棒,那根孙大圣手中的无敌兵器。只是兵器这么简单么?NO,用严谨的,精确的语言来描绘,其实,它是一台bio machine。不是么?可以变螺旋桨,可以化成快艇,可以COS宇宙飞船的东西,您要把它说成一冷冰冰的武器,可真是委屈它了。如果说孙大圣有72变,那金箍棒的变化,又何止千万

最难得的是,这东西,居然还很人性化,不说它对美艳的依恋了,就说说那唐三藏重返莎车城,想提起它上阵杀敌,它居然来了这么一句:没有心情,休假一天。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捧腹。再一联想后来金箍棒在变身完成的美艳手中是如何如何的威风八面,我顿悟了。看来,所谓的异性相吸原理,并不仅仅存在于男与女之间,其适用范围,很广,很广。。。。。

4)说起岳美艳,要不是偷看了下演员表,我还真看不出来是阿sa扮的,不得不佩服下现代化妆技术的高明。

这女子呀,出身卑贱,容貌丑陋,再加上轻度自恋,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寻常男子都不会动心,又何况是修为高深的圣僧三藏呢。

可惜,世事就是这般难料,她纵有千般不是,却有一样,叫人打心眼里喜欢。那就是,对爱人全心全意的付出,不求回报。就象三藏在片尾所说的:她为我很多。为了他,她素手做羹汤,结果差点把房子都烧了;为了他,她怀抱枯草苦苦相候,从日升等到日落;为了他,她毅然挥刀断发,一针一线缝制假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圣僧也动了凡心,所以他才会自嘲一笑:丑有什么关系,越看越顺眼了。所以,他在得知美艳欺骗了他的时候,虽然毅然决然的走了,却始终不能忘情。这样的女子,又有谁能狠的下心,去挥慧剑斩情丝呢。

5)剧情发展到先古遗民为了寻回小善公主,对妖精们发动突袭这里,已经过半,但还远远不是高潮。说句实话,特技,做的挺美。遗民们的倒金字塔形飞船从云层中缓缓钻出的镜头,还蛮有天煞feel。

可菩提刘,您就直接用3D动画把这段唬弄过去不就得了,您为什么非得让那些个群众演员出来露个脸呢。看着先民们前卫的服装,看着他们怪异的姿势,我朋友当时就和我说了“喂,你看那些人,象不象飞虎队呀?”我一瞅,您还别说,真有点象。。。。。。。感情刘大导演是港片拍多了,这服装啥的, ,就不高兴浪费投资了,搬搬也就过来了。

高潮:1)俗话说绝处才能逢生。爱人离去,众人抛弃的美艳,在得到了养母给她的手镯之后,居然在一夜之间就从丑小鸭变成了小天女。而且,更夸张的是,这小天女居然还长出了翅膀,居然还会飞。

这。。。。我知道刘导的意思是:这是一仙女,这是一天使,俺先前对她的丑化都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她重生后的美丽。所以,一定要让咱看到你们的星星眼,你们要敬仰,你们要膜拜,咱的努力才算没有白费。。。。。。我承认我还不算笨,菩提刘的苦心还是看出了两三分的。。。。。可是,我说阿SA姐姐呀,您这COSPLAY也太敬业了吧。这一学到十足十,再对比下您先前的扮相,总让人忍不住发笑。

2)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在美艳姐姐向莎车城飞去的同时,唐三藏和小善公主,正艰难的在大漠中跋涉。有美偕行,照说因该无暇他顾,可人家唐僧是个痴情种子,心中既然有了美艳的影子,就再也容不下其他人了,甚至是各方面都接近完美的小善公主。

人家公主在边上苦苦等待,三藏却还有闲心在那写写画画,真是一点绅士风度都无。终于,他满足的叹了一口气,走了。风吹过,沙地上显出一行字:世上安的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有预感,这会是个悲剧。果不其然。有人说,把六世达赖的这句诗用在这儿,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我不觉得。这十四个字,实实在在,千言万语,尽在其中。至情至性之人,方能有此了悟。惟有极于情,才能极于道。三藏把美艳和他毕生所追求的佛法摆在了相同的高度,两难取舍,只从这一点,就可以想见他对美艳的思念之甚。

3)终于到了高潮了,小天女大战老树精,很暴笑,很痛快。这小天女呀,还真不是一般人,先是学宇宙骑士DBOY来个战斗变身,乖乖,当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路砍杀小兵无数,向最终BOSS的老巢直奔而去。

当然,为了衬托美少女战士的神勇,外星战队的家伙们,碰到老树精手下的昆虫战士,只有节节败退的份。

杀呀杀的,终于杀到了老树精的面前,这体积不成正比呀,怎么办叻?刘导又一次发挥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既然小天女已经变过身了,再变就有糊弄观众的嫌疑了,那好吧,咱就让那最佳YY兵器-金箍棒来个终极进化吧。

果然,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眨眼,定海神针就成了重武装高达,对着老树精一顿狂轰,末了还不忘加个成名绝技---全弹发射。

小天女潇洒的把末日炸弹向着老树精的嘴巴一丢,随着蘑菇云的升起,一切,都结束了。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局?NONO,虽然主角们一个都没牺牲,可人小天女只这么酷酷的对唐僧说一句:我说过,我不会给你第2次机会了。立马就让他伤心人别有怀抱去了。得,既然失恋了,咱就安分点,继续上路取西经去吧。

结尾:1)一切尘缘,一切罪孽,都随风了去。结束了么?没有。天宫之人,可是最记仇的。当得知美艳为了保护他,只身去天宫自首的时候,三藏坐不住了,追上天官,便要理论。原以为又是以德服人的老一套,谁知却是以暴止暴。不过,正象他三个徒弟所说的:超帅。当道理讲不通的时候,武力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战神一笑:当年,我大闹天宫的时候,有这么帅就好了。菩提刘丝毫没有拖泥带水,该让观众兴奋的地方,就把气氛炒到最高点,不做作,不遮掩。很好,很解气,很爽。

2)三藏很英勇,可到底架不住人多,所以,还是败了。他明知救人无望,自己也身负重伤,却还坚持着爬到台阶上,只为向心上人伸出那三根代表爱人之间最神圣誓言的血淋淋指头。是的,他没站起来,但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一个为了爱情至死不渝的真君子,所以,慈悲为怀的佛祖才法外开恩,赐予他们重来一次的机会。虽然这一次,人畜殊途,不过,至少不是天人永隔。

3)结尾很哀伤,很凄凉。菩提刘却硬是有办法让我们发笑。就说这玉皇大帝吧,怎么看着贼脸熟呢。哦,后来我仔细一想,明白了。这不天龙八部里的丁春秋么,难怪似曾相识。他那造型,哪有半分皇者之气,说是一个老醉鬼还差不多。看来,刘导果然是把省钱大法发挥到了极至,难怪可以把成本控制在一亿元之内。

再看那些天官,不是欧巴桑就是LOLI,这不摆明是人玉皇大帝一后宫么。如果说这还不足以让你发笑,那瞅瞅她们手上的武器吧,倭刀。。。。。西洋剑。。。。。。这不伦不类的感觉,让我再一次的怀疑,是不是真的在看一本叫做情癫大圣的片子,还是梦游他乡了。

余波:“美艳,我们走吧,前面有个地方,叫五指山,悟空在那里等着我们。”

美艳化作白马,相伴三藏重新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看来这世上,果然还是有“双全”之法,令三藏不负如来不负卿。只是如此一来,却令相爱之人有口难言。咫尺天涯。看到这里,唏嘘不已,怅然良久。

世间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感谢您有耐心看完这么多废话。

《情癫大圣》是这么些年来,唯一一部让我在看完枪版之后,还有兴致坐进电影院,去细细观赏的片子。从头到尾,我没有笑,反而散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眼眶,有点湿润。

我很傻吧,这么一部众人眼中的烂片。我不想辩解,只想说一句话:这世界上,没有好片烂片之分,只要是感动了你的,就是神作,你心中的神作。

我25岁了,我很怀旧,我在唐僧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你呢?

Sunday, February 12, 2006


Incidental music album from the movie "A Chinese Tall Story"...don't know why it's translated in this way...sometimes you have to admire Japanese's talent in music...

Saturday, February 11, 2006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继续贴百科全书上的历史。虽然在国外不常看,甚至不怎么长记性,健忘,但每一次回头看这些自己都没经历的血泪故事,都为父辈祖辈以及所有当时中国人所经历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史无前例的自我浩劫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无奈。当今中国的政治无法治愈的腐败和腐朽,外资涌入大潮下国内经济的表象繁荣和金融系统的实质瘫痪,中华传统文化的在教育体系中的丧失和社会道德的日益滑坡,对自由思想持不同意见者的的打压和禁锢,等等等等难以细说,横向比较起来其实又能比当时状况强多少呢?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化大革命或文革,是開始於196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的一次重大政治運動。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着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始終存在着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始終存在着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始終存在着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從而發展出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學說。

對這一理論的不同理解,造成黨內左右兩派的分歧,右的解釋是把階級鬥爭引向社會下層,即針對當時已處在賤民地位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及右派分子,統稱「黑五類」)及其子女。左的解釋是把鬥爭方向引向社會上層,引向掌權的共產黨官僚階層,即「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左右兩派的鬥爭,是文革進程的主線。

文化大革命在1969年被非正式宣佈結束,但是絕大多數史學家將1976年毛澤東的去世和四人幫的被捕看作是文革的終結。

文化大革命被中國官方在1981年正式否定,並認為毛澤東負有主要責任。(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決議)中國官方的正式說法認為文革是「由毛澤東錯誤發動和領導、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背景

大躍進

1957年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1958年毛澤東提出要加快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在農村成立人民公社,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基層組織。「大躍進」的口號被提出,曾要求用15年時間趕超英國等西方工業化國家(後來甚至被變本加厲地改成更不切實際的7年、3年)。全國掀起全民大煉鋼運動,農業產量也要翻一番。大躍進最後卻是徹底的失敗。工業陷入癱瘓,除了鋼鐵之外其他工業產量都大幅度下降,九千萬農民被召入煉鋼廠,導致農業發展滯後,再加上全國各地虛報產量(浮誇風盛行),令剛有起色的經濟陷入混亂。

四清運動和毛、劉歧見

1959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廬山會議原本是要整頓在1958年大躍進中出現的極「左」錯誤,但是在會議後期出現了分歧。7月14日,彭德懷元帥寫了一封信給毛澤東,批評大躍進是「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並提出改革的建議。彭德懷的批評意見與一年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意見十分相近,而當時中蘇關係已經破裂。毛澤東收到信後分發各小組討論,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多人都表示贊同。7月23日,一直沒有明確表示意見的毛澤東經權衡開始批評彭德懷的意見,認為是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向黨進攻。廬山會議至此峰迴路轉,開始批判所謂的「彭德懷反黨集團」和右傾。會議結束後,彭德懷被軟禁,宣佈彭黃張周為「反黨集團」,一批同情彭的意見的幹部被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

1960年開始了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嚴重下滑(據說有2千萬人非正常減少。)中國經濟遭遇嚴重困難。毛澤東退居二線,國家主席劉少奇與黨總書記鄧小平改變了大躍進中的一些政策,部分恢復大躍進以前的體制,解散公社,搞三自一包。

1962年1月召開的七千人大會上,劉少奇提出總結經驗教訓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講話,作了自我批評,承認中央犯了主觀主義和脫離群眾的錯誤。但正是在此次會上,出現了政治上繼續支持毛澤東與要求進一步追究領導失誤責任的兩種不同聲音。

1962年8月,在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重申階級鬥爭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存在「修正主義」、「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重點討論開展社會主義教育的問題。 在這次會上,毛澤東指出:「現在有的人三斤豬肉,幾包紙煙,就被收買。只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義」。會後全國範圍內逐漸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內容包括在城市開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等等的增產節約運動和農村開展的「清帳目、清倉庫、清工分、清財物」的四清運動。後來統稱為四清運動。

四清運動一開始主要依靠基層組織和基層幹部,鬥爭對象是城市和農村的腐敗分子,後來隨着一線工作的劉少奇向農村派工作隊,工作隊幹部代替基層組織,開始了由工作隊幹部領導大兵團運動,鬥爭對象轉向「地富反右壞」,鬥爭中逐漸出現亂搞鬥爭、打人、亂搜查、重點集訓、亂扣帽子、亂立罰規等現象。四清運動逐漸從教育性質轉向階級鬥爭。

1964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社教運動的工作會議,毛澤東批評有那麼多的地方將壞分子劃成20%(包括地主富農、新生反革命、和平演變的)。毛強調運動重點是「整當權派」。劉少奇則認為,運動重點是整下面,整社會上的「地富反壞右」,整社會上對體制不滿的敵對力量。會上毛澤東和劉少奇的矛盾公開化。

在周恩來的協調下,劉少奇作了檢討。1965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文件接受了毛澤東對政治形勢的基本估計,強調運動的根本性質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並特別提出:「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治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序幕

1965年11月,在江青等人的策划下,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了批評歷史學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1960年發表的歷史劇《海瑞罷官》--《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猛烈抨擊《海瑞罷官》是「大毒草」,認為它影射了彭德懷事件。

此文一齣引起極大震動,全國各大報紙、雜誌紛紛轉載。支持吳晗的北京市長彭真帶頭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組」,草擬了《關於當前學術討論等彙報提綱》(即《二月提綱》),試圖將對《海瑞罷官》的批判局限於純學術範圍。然而與此同時江青則在上海活動,宣稱文藝界已經「被一條與毛澤東思想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林彪、江青等人最終獲得了勝利。

1966年5月4日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前夕,《解放軍報》題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社論,指出應該全面「大興無產階級思想,大滅資產階級思想」。隨後在5月9日上海《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發表姚文元《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的反動本質》的文章,再度將矛頭對準反對毛澤東路線的彭真、吳晗等人。1966年5月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通過了康生、陳伯達起草、毛澤東修改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五一六通知》的發佈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正式開始。會議還決定成立新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取代原先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組」,《二月提綱》被廢除。5月18日,林彪發表談話,稱「毛主席是天才,毛主席的話句句是真理,一句超過我們一萬句」,開始在全國各地搞個人崇拜。此時林彪、江青等人已經獲得了實權,康生改組了黨的喉舌《人民日報》,原總編輯鄧拓被打倒。

5月25日,北京大學哲學系總支書記聶元梓等7人貼出了題為《宋碩、陸平、彭珮雲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幹些什麼?》的第一張大字報,批判北京大學黨委。6月1日,毛澤東對這張大字報寫了批語:「此文可以由新華社全文廣播,在全國各報刊發表,十分必要。北京大學這個反動堡壘,從此可以開始打破。」5月29日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成立了第一個學生紅衛兵組織。6月1日《人民日報》有社論號召要把所有的資產階級權威、學者等打倒。此後局勢迅速發展,全國大中學校學生紛紛起來造反,反對學校黨委或支部的領導,很快使得很多學校的領導和教學工作癱瘓或基本癱瘓。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等高校的校長被公開批判。

當時毛澤東已經退居二線,由劉少奇領導中央一線工作。在這種非常局勢之下,劉少奇在六月初主持的中央會議,決定向大中學校派出工作組領導文化大革命,試圖減緩基層被挑動起來的革命情緒。6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作出「八條規定」,口頭傳達下去。這時毛澤東在杭州,對於劉少奇給他的請示彙報,沒有明確回覆。6月4日,劉少奇和鄧小平乘專機到杭州向毛主席彙報情況,並請毛澤東回京主持有關工作,毛澤東委託劉少奇相機處理運動的問題。

派工作組是共產黨在革命時期進行土改等運動的傳統辦法,在不久以前的「四清」運動中,劉鄧依然是沿用,派大量的工作隊下基層大兵團作戰,結果引起毛的不滿,後來被認為是「形『左』而實右」。現在他們依然按照傳統的黨的領導的方法理解文革,認為是「四清」運動的繼續,所以想到還是派工作組。

劉鄧派到基層的工作組站在黨委一邊,把起來造反的造反派鎮壓下去,結果引起很多群眾的不滿,激起很多矛盾。僅在首都24所高等院校統計,工作組把10211名學生打成「右派」,把2591名教師打成「反革命」(《天翻地覆慨而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事記》)。

7月18日,毛澤東在暢游長江後,從武漢回到北京。當天聽取了江青等人關於工作組的彙報,看了一些學校反工作組的材料。19-23日的文革情況彙報會上毛澤東指責工作組「鎮壓學生運動」,24日毛澤東召集中央常委和中央文革小組成員開會,批評了劉少奇和鄧小平,作出了撤銷工作組的決定。7月28日北京市委發出《關於撤銷各大專學校工作組的決定》,並於29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市大中學校文化革命積極分子大會,當眾宣佈這一決定。會上,劉少奇承認,文化大革命到底應該怎麼搞,他也不曉得;鄧小平的發言承認,老革命碰到新問題。當日紅衛兵寫信給毛澤東,聲稱「造反有理」,毛澤東表示同意。

8月1日,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召開。會上,毛澤東支持紅衛兵,再次指責中央派工作組,「這是鎮壓,是恐怖,這個恐怖來自中央」,工作組是「明明白白站在資產階級方面反對無產階級」,「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8月5日毛澤東用鉛筆在一張報紙的邊角上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8月7日,毛澤東在謄清稿上修訂後加標題,由當日會議印發。文中說:「五十多天里,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制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的威風,滅無產階級的志氣,又何其毒也!」矛頭直指劉少奇。會議中彭真、羅瑞卿、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被點名批判。

編年

1966年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文化大革命」一語首次出現於公開的中共中央決定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面開始。 「十六條」里說這次運動的目的,是「斗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以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並做出了「『敢』字當頭,放手發動群眾」「讓群眾在運動中自己教育自己」「要用文斗,不用武斗」等規定。

8月12日,會議選舉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等11人為政治局常委。其中新常委為陶鑄、陳伯達、康生、李富春。林彪成為中共第二號人物。不久,又以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出現。而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的副主席身份不再被提及。

8月18日,毛澤東、林彪在天安門廣場接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衛兵,此後毛澤東又陸陸續續會見了超過1100萬紅衛兵。從此全國便進入混亂狀態。紅衛兵四處散發傳單、張貼大字報、標語,又開會演說辯論,更有衝擊寺院、廟宇、教堂,大肆砸毀文物,破壞古跡,焚燒書籍、字畫,後來又開始抄家、攻擊老權威、知識分子。一批守舊的老學者、知識份子被毆打、虐待,並受到人格上的侮辱。

這一期間受到波及的人不計其數。和尚、修女、教士被公開批鬥,學生當眾毆打、侮辱教師,還有教師遭到以糞淋頭等極不人道虐待。有的人因為有親戚在國外,被紅衛兵以有「海外關係」等罪名批鬥抄家。紅衛兵抄家,把傢具全都搬走,翻遍地土,破開牆壁,到處搜掠,查看有否私藏物品,房屋被搶奪一空,跡同強盜。

幾乎所有反對文革的學者都受到殘酷對待。原《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著名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以及作家老舍都因不堪屈辱而自殺。鬥爭中甚至有人陳屍街頭。原先國家的幾位重要領導人也被批鬥,劉少奇、鄧小平被撤職下放(劉少奇最終在監禁中死去)。彭德懷、賀龍等則被迫害致死(病死)。除此之外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的人還包括了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電影演員上官雲珠、北京大學副校長翦伯贊(在軟禁的家中自殺)、國歌的作詞者田漢、作家趙樹理、民盟副主席章伯鈞等人,而不知名的死者更是不計其數(不確切的統計是40萬,四人幫被捕後也有相當多的人自殺)。

針對出現的打死人的事件,毛澤東寫了一個《關於發生打人事件的指示》,根據北京新巿委第一書記李雪峰的傳達,指示內容是:「打就打嘛,好人打好人誤會,不打不相識;好人打壞人活該;壞人打好人,好人光榮。」8月22日,毛澤東厭惡當權派利用國家機器大肆逮捕學生,發佈了《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規定警察不得干涉、鎮壓「學生革命運動」。在這段後來被稱為「紅色恐怖」的時間內,據官方統計光在北京就打死1700多人,而全國自殺人數達到20萬人。至於整個文革期間死亡的人數可能超過200萬到700萬人,占到人口的百分之一,這個數字需要確切的統計資料證實。[1]

除了批鬥「反動學術權威」外,全國紅衛兵還進行了大串聯。9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凡外地師生來京觀摩文革運動者,交通費與生活費由中央財政補助,這個通知使之前就已經開始的大串聯達到高潮。全國掀起了「踢開黨委鬧革命」的浪潮。10月9日林彪再度指劉少奇、鄧小平是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代表,隨後彭德懷被押送回北京受批鬥。

1967年

1967年1月3日,江青、林彪等人策划了「一月風暴」,陳丕顯、曹荻秋等原上海市委領導被批鬥,王洪文等人奪取了上海的黨政大權。在北京,劉少奇、鄧小平再度被「聲討」,而陳伯達、康生則開始對準第四號人物陶鑄,一場全國的奪權行動開始。1月8日毛澤東對此表示贊譽,《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給上海的「賀電」。全國多個省區市領導人被揪出來,中央和全國各地的政府機關陷入癱瘓。

2月,陳毅、葉劍英、譚震林等人對當前混亂的局勢感到不滿,發表反對造反運動的強硬談話。江青指責其為「二月逆流」,此後政治局就停止工作,中央文革小組實際已經取代了政治局的地位。到該年5月,針對劉少奇、鄧小平的批判已經完全公開化。

與此同時,各個紅衛兵組織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嚴重。3月份中共中央就不得不發出通知,停止一切串聯活動。4月6日中南海造反派第一次公開批鬥劉少奇。7月20日,武漢發生七二○事件,江青批示「反革命運動」,乘機指責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搞兵變」。7月22日江青首次提出「文攻武衛」的口號,支持左派,有些紅衛兵開始搶軍隊的權。此後全國衝擊軍隊、搶掠武器、槍支的事件不斷發生,武斗已經升級,其中尤其以陝西、廣西、四川等地的情況最為嚴重。這種武斗一直持續到1968年8月份才漸漸平息下來。

1968年

1968年春天在全國興起了一股對毛澤東的盲目崇拜浪潮,當時的口號就是「三忠於四無限」,毛澤東已經被神化,而林彪等人也利用這個浪潮來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不過此時的毛澤東也已經發現局勢有些失控。全國武斗日益嚴重,打死、打傷的人不計其數,接近於開始一場內戰。7月27日中央派出「工宣隊」進駐各高校,停止武斗。但在清華大學,造反派頭子蒯大富無視工宣隊,甚至下令抵抗,打死五人,情況已經非常嚴重。8月26日毛澤東的「最高指示」下達全國:「工人宣傳隊要在學校中長期留下去,參加學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務,並且永遠領導學校。在農村,則應由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者——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武斗才逐漸平息。

10月,毛澤東提出幹部下放,於是全國各地大批被打擊的幹部下放五七幹校。在同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劉少奇被定為「叛徒,內奸,工賊」「永遠開除出黨」。劉少奇一年後在河南開封的一座封閉的舊銀行中去世。

12月,毛澤東又下達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指示,1966、1967、1968年的初高中畢業生(後來稱為「老三屆」)的上山下鄉運動開始。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

林彪(1969年—1971年)

1969年4月1日,中共第九屆黨代表大會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林彪是最大的贏家。劉少奇已經被打倒,周恩來的地位已經下降。

會議首先由林彪作政治報告。他的報告中不斷引用毛澤東語錄,再度批判「劉少奇反革命集團」,還讚揚了軍隊的作用。會議的第二項議程是修改黨章。新的黨章中明確提到「林彪同志是毛澤東同志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從此毛澤東與林彪的名字就一直聯繫在一起。最後選舉了黨的新領導人,毛澤東、林彪、陳伯達、周恩來、康生為中常委委員,而江青、林彪等人的親信也順利進入政治局(參閱中共中央政治局),周恩來僅僅勉強維持了自己的地位,在政治局中勢力單薄,至於陳雲等一些共和國開國元勛則全都被排斥在政治局之外。

然而林彪反對文化大革命取消特權的運動過多損害上層的利益,希望能夠設立國家主席的職位,毛澤東已經多次明確宣佈他不再擔任國家主席,如果設國家主席,肯定會由林彪這個黨的第一副主席擔任,這樣能夠在受憲法保障的情況下成為毛澤東的接班人。1970年8月23日,九屆二中全會又一次在廬山召開。25日,陳伯達首先發言,大談天才論,稱讚毛澤東的偉大、英明,同時提出恢復國家主席。毛澤東識破了林彪等人的居心,這一提議立即遭到毛澤東的駁斥,陳伯達在會議結束後不久就失去了政治局常委的職務,同時全國還興起了一股不小的批「天才論」運動,陳也成了批判的對象,甚至被說成是「劉少奇式的假馬克思主義者和政治騙子」。

陳伯達的失寵其實是毛澤東對林彪的一個警告。林彪在九大後不斷提升的權威已經令毛澤東警覺,認為其有奪權的計劃,懷疑林彪要搞垮他。而在二中全會上陳不合時宜地提出國家主席問題,對毛而言無疑更確信了他的懷疑(事後證明,其懷疑不無道理),國家主席對毛澤東而言並無任何要害,對林彪則不同,林彪如果能夠擔任國家主席立即會成為國家無可爭辯的元首,使自己處於可以不受衝擊的保險地位上。

試圖奪權失敗的林彪,雖然並沒有被直接點名批評,但毫無疑問他也已經意識到,其在黨內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在這種情況下,林彪決定採用武力來奪取政權。林彪及其兒子林立果與其親信組成了代號為「聯合艦隊」的秘密組織,併在林彪等人的根據地上海制訂了著名的《五七一工程紀要》(「五七一」取自「武裝起義」的諧音)。紀要內明確提出「一場新的奪權鬥爭勢不可免,我們不掌握革命領導權,領導權將落在別人頭上。」林彪的計劃是要利用空軍為主導武力奪權,如果成功的話就可以一舉逮捕所有要員,獲得全國的政權。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形成割據局面。

不過林彪的計劃並沒有實現,政變失敗了。根據香港《明報》幾星期後的報導,1971年9月8日至10日之間,毛澤東曾在上海險些遭到一系列襲擊。在此之前公安部就已經接到情報,稱林彪正在預謀一起重大政治陰謀,一批軍中林彪的親信正在接受特殊軍事訓練。而上海的襲擊陰謀則完全證實了該情報。此外還有其他各種傳聞,稱毛澤東在往北京的火車上險些遭襲,甚至有人到毛澤東寓所行刺。這些傳聞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所知道的是,在9月11日後,林彪本人不知去向,林彪集團中大部分成員在11日後也從未再公開露面,20多個高級軍官則在逃亡香港途中被逮捕。

後來得知,9月13日林彪乘噴氣飛機逃往蘇聯,在飛入蒙古國領空幾百英里後墜落,機毀人亡。而在同一天,北京的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林彪事件。直到9月14日林彪墜機的消息才傳到北京。當年10月1日的天安門國慶慶祝活動也取消。這也是十年文革中唯一沒有在天安門廣場舉辦國慶慶典的一年。

四人幫(1971年—1976年)

林彪死後,毛澤東無所適從,一時找不到接班人。1972年9月,毛澤東將王洪文從上海調到北京,次年在中共10屆1中全會上就成為名列周恩來之後的黨的排名第二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似乎有意培養為接班人。與此同時,在周恩來的影響之下,鄧小平被恢復工作。這段時間內,毛澤東經歷了林彪事件的打擊,不得不再度依靠周恩來和鄧小平,但他卻也無意將權力交給鄧。和忠於毛澤東自己的左派勢力比起來,毛澤東還是不太喜歡「右派」。

1973年7月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林彪和國民黨都是尊孔的。1974年1月,真正忠於毛澤東的勢力江青等人便發動了「批林批孔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目標就是批判宣揚「上智下愚」維護等級制度的孔孟之道,並指向當年10月病重入院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林彪死後,周已經成為四人幫在毛澤東死後獲取政權的最主要障礙,而周恩來有意提拔鄧小平,似乎也是為加強周恩來派系在黨內的地位。「批林批孔運動」雖然是對着死去的孔丘和林彪,周恩來卻強調林彪「左」的錯誤,而此時中國普通老百姓經過長時間的政治運動,對各種新的批判運動也好像沒有什麼興趣了。四人幫的「批林批孔」並不是很成功。

1974年10月周恩來入院後,鄧小平獲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實際負責日常工作,工作方向就是延續周恩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到了1975年9月,毛澤東也病重。

1976年是文革關鍵的一年,在中國傳統上是個龍年。1月8日,周恩來去世,但悼念周恩來的活動卻受到政府壓制。從第二天開始,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就已經出現了紀念周恩來的花圈,向紀念碑前送花圈,這在過去是從未出現過的。1月15日是周恩來的追悼會,全國都有自發的紀念活動,鄧小平致悼詞。

2月,情況再度改變。自認已經沒有了障礙的四人幫開始打擊唯一剩下的鄧小平,經毛澤東批准,搞出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針對的正是鄧小平。但是毛澤東並沒有任命四人幫中的任何一個擔任總理,而是看中了名不見經傳的華國鋒,由他出任國務院代總理。

3月底,南京爆發了悼念周恩來、支持鄧小平、反對四人幫的「南京三二九事件」,並迅速擴展到全國。4月4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從3月底開始北京群眾自發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紀念周恩來的逝世,同時也有人是對四人幫的抗議。人們還自行在紀念碑上張貼悼詞,並送來花圈。廣場上還逐漸出現了一些直接針對四人幫的批判性文章。到4月5日,已經有大約200萬人來過廣場上。由於擔心有人放火焚燒堆積在紀念碑四周的花圈,四人幫派出警察在夜間把花圈收走。對立情緒演變成燒毀汽車和房屋,於是要求各單位禁止本單位人員去廣場,並下令廣場上的人群離開,當夜,廣場上剩下的200余人不肯離開,被北京市委組織的工人民兵拘留甄別後遣散。這個後來被稱為「四五天安門事件」的活動被毛澤東定性為反革命活動,還指責鄧小平是事件的幕後黑手,撤消了鄧小平的一切職務,決定華國鋒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天安門事件直到1978年冬才完全平反。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四人幫見華不聽他們的,便準備推翻他。10月6日,華國鋒先發制人,在軍隊的支持下,由汪東興負責的警衛部隊8341部隊逮捕四人幫所有成員,文化大革命也由此落幕。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華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華成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首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集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於一身的人。

文革之後

華國鋒當權後雖然成功擊潰了四人幫,但是奉行的依然是「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政策,我們都要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要始終不渝地遵循。」但是他很快就意識到鄧小平很有能力,可以出來主持經濟工作。10月10日,鄧小平親自寫信給華國鋒,表示永不翻案,要求恢復工作。還有傳聞說,在政治局會議上,常委之一(這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只有華葉二人)的國防部長葉劍英提出要恢復鄧小平的工作,否則他也辭職。葉是華國鋒逮捕四人幫時的重要的支持者之一,再加上他在軍隊中的權威,令華不得不屈服。1977年7月,鄧小平恢復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8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華國鋒為中共中央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和汪東興為副主席。五人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1978年5月,鄧小平把握機會,由他最親密的戰友、當時中共黨校校長胡耀邦負責,在《光明日報》發表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胡福明初創的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該文在全國引起廣泛討論。他們巧妙地利用毛澤東的語錄,來為自己造勢,當時凡是支持該文實用主義論點的,都是鄧小平的支持者,而黨內大部分人確實接受了該觀點(唯一沒有表態的是華國鋒和毛澤東的親信汪東興)。7月1日建黨節時,鄧小平成功地公開了毛澤東1962年為「大躍進」在黨內作自我批評的談話,表明即使是毛澤東也會犯錯誤,間接批評「兩個凡是」。到了9月,鄧小平已經開始公開批評華國鋒的「兩個凡是」了。

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鄧小平在會上提出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華國鋒被迫在會上作自我批評,承認「兩個凡是」的錯誤,而汪東興也被批判。會上還重新評估了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為其平反。

1980年五中全會召開,劉少奇、彭真等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領導人被平反,胡耀邦當選為黨的總書記,鄧小平的另一親信趙紫陽也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9月全國人大召開,華國鋒辭去總理一職,由趙紫陽接任,至此鄧小平已經成為中國實際的最高領導人。

11月開始公開審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全國也開始廣泛討論,重新評估毛澤東的功過是非。1981年1月最後判決江青和張春橋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其他人分別被判為時間不等的有期徒刑。江青後來在保外就醫期間在寓所內自殺。文革中的受害者陸續平反,這個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是胡耀邦。1981年6月27日,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

影響

文化大革命影響了當時所有的中國人。文革頻繁的政治運動令經濟活動近乎停頓,同時也消耗了不少的資源。例如文革初期的紅衛兵大串聯,全國鐵路系統就承受了極大壓力,總共運載了1100萬人次,而這也是後來大串聯停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武斗時期被破壞的房屋、道路乃至文物古跡則更是不計其數。

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知名人物

文革對中國文化界的精英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一大批知名的作家、演員、學者、運動員等都遭到了肉體和精神上的嚴重摧殘,其中不乏不堪屈辱而自殺身亡的(用當時的語言來說是「XXX自絕於人民」)。由於文革的打擊面太廣,至今仍然無法統計出載文各種非正常死亡和失蹤的正確人數。下面只能列舉出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多為知名人物。

下面列出的人物只是文革犧牲者中極不完整的一部分:(括弧內為去世時間,曾擔任職務,按照去世時間排列)

自殺身亡:
鄧拓(1966年5月17日,人民日報總編輯,作家)
田家英(1966年5月23日,中央辦公廳副主任)
李平心(1966年6月20日,歷史學家)
老舍(1966年8月24日,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
陳笑雨(1966年8月24日,文藝評論家)
傅雷夫婦(1966年9月3日,著名翻譯家)
陳夢家(1966年9月3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詩人)
官慧珠(1966年9月21日,京、昆劇表演藝術家)
馬連良(1966年12月16日,著名京劇演員)
劉永濟(1966年底,武漢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授)
葉以群(1966年,文藝理論家)
劉盼遂(1966年,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
閻紅彥(1967年1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
羅廣斌(1967年2月10日,共青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長,《紅岩》作者)
李立三(1967年6月22日,中國工人運動傑出領導人之一)
陳璉(1967年11月19日,陳佈雷之女、全國婦聯執行委員)
胡慧深(1967年12月4日,表演藝術家)
嚴鳳英(1968年4月7日,表演藝術家)
傅其芳(1968年4月16日,國家級乒乓球運動員)
熊十力(1968年5月24日,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家)
容國團(1968年6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世界體育冠軍)
楊朔(1968年8月3日,中國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著名作家)
趙九章(1968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氣象學家)
李廣田(1968年11月2日,雲南大學副校長,作家)
上官雲珠(1968年11月23日,著名女電影演員)
翦伯贊夫婦(1968年12月18日,北京大學副校長,歷史學教授)
焦啟源(1968年,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
周瘦鵑(1968年,現代作家)
范樂成(1968年,武漢醫學院副院長)
劉綬松夫婦(1969年3月16日,武漢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授)
吳晗(1969年10月11日,北京市副市長,歷史學家)
顧而己(1970年6月18日,電影藝術家)
范長江(1970年10月23日,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華社總編輯,著名記者)
聞捷(1971年1月13日,作家、詩人)

受迫害身亡:
李達(1966年8月24日,武漢大學校長)
楊端六(1966年9月,武漢大學教授)
向達(1966年11月24,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長)
林昭(1968年4月29日,北京大學學生)
蔡楚生(1968年7月15日,著名電影導演)
田漢(1968年12月10日,《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作者)
遇羅克(1970年3月5日被處決,北京工人,《出身論》作者)
趙樹理(1970年9月23日,中國曲藝協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著名作家)
潘天壽(1971年,著名畫家)
蓋叫天(1971年1月15日病逝,著名京劇演員)
張東蓀(1973年,著名哲學家)
顧準(1974年12月3日病逝,經濟學家,思想家)
張志新(1975年4月4日被處決,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幹事)

失蹤:
儲安平(1966年,光明日報主編,著名記者)

較為詳細的名單見:
文革中部分名人自殺死亡名單
文革受難者名錄(不限於名人)

對教育的影響

十年文革令全國所有的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取消。高考直到1977年文革結束後才舉行,那一年考生的平均年齡是最大的,錄取率也是最低的。文革中,知識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數被下放進行體力勞動,有些則遭到殘酷對待,財產被沒收。 也有些人的意見認為當今中國人普遍難以建立信任關係問題,以及道德淪喪問題,甚至腐敗成風問題都是文革時期人整人,人斗人,互相出賣,互相揭發,互相批鬥的教育結果。因為不論是當時無法無天的紅衛兵還是被批鬥的知識分子現在已經為人父母甚至祖父母。這些經受了精神折磨的人的子女普遍繼承了他們的思想和性格,也就是說沒有經歷過文革的一代甚至幾代人都在承受着文革的負面影響。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毛澤東思想在文革中成為中國的主導政治理論,截止到1967年12月,已經出版《毛主席語錄》3.5億冊,這可能對在中國掃除文盲起到了一定作用。毛澤東的威望空前高漲,任何修正主義傾向都會受到批評和批判,全國盛行「造反有理」的口號,法律完全受到漠視。很多當權派利用和歪曲文化大革命的政策,形左實右,甚至挑起「武斗」,使文革初期整個國家陷入無法無天的混亂狀態,全國大量文物受砸毀,古跡被破壞,對中國,以至人類文化遺產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害。出身成分論在文革中十分流行。工人農民等勞動群眾成為文藝歌頌的主角。提出了「破四舊」,「開門搞科研」,"人民代表以工農兵為主體"等眾多新觀點,提倡"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大民主。數不清的歷史文物、私人古玩,甚至祖輩遺物在「破四舊」的口號下被紅衛兵野蠻砸爛;科學工作者被迫下鄉,研究工作因而停頓。文革後期的「批林批孔」,則是直接對準了中國文化中影響最深遠的儒家文化。

上山下鄉運動的影響

上山下鄉運動令無數中國青年接觸了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一些年輕的學生因不能適應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繁重的勞動,因病或自然災害而身故。很多人在文革結束後返回城市,但是也有人則永遠地留在了那裡。部分知識青年在農村真正地「落戶」,有的還有了自己的孩子,同時也部分的改變了中國的農村和城市的割裂的文化局面。同年齡的老三屆大部分人都失去了繼續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只有少部分人在文革後接受高等教育。

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文化大革命也在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影響。香港在文革期間爆發多次由共產黨領導的工人罷工運動,之後演化成武裝暴動。在西方國家,毛澤東主義的信奉者也有很多人響應號召,法國在1967年發生全國性罷工動亂,工人、學生高舉毛主席語錄遊行;美國學生佩帶紅袖章示威;日本學生高舉毛主席語錄向防暴警察扔自製的燃燒彈;澳大利亞大學漢語系的學生自製紅衛兵袖章賣錢,生意興隆。「造反有理」這句口號被全世界所有對現狀不滿的人使用。

評價

文化大革命被中國官方在1981年正式否定,並認為毛澤東負有主要責任。(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國官方的正式說法認為文革是「由毛澤東錯誤發動和領導、被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由於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功績,使他的聲望達到高峰,成為不容置疑的偉大領袖。同時,他逐漸脫離實際和群眾,個人專斷,凌駕於黨之上,使黨和國家的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受到嚴重破壞。

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浩劫,經濟文化嚴重倒退,是所有中國人在承受着這場不幸。縱觀整個文革,無論鬥爭的哪一方認為自己的路線有多正確,取得勝利(主要是毛)的一方從來不是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進行,而是通過權力鬥爭與多數人的暴政,以對失敗者的權利侵犯和迫害來贏得。不少人認為,文革是由毛澤東一手策劃和控制,應承擔這場災難的最主要責任。

一些人認為,文革本質上是毛澤東等人依靠支持群眾奪回喪失的權利而發起的政治運動,用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

有人同情文化大革命,他們認為因為在文革中,工人、無產階級被廣泛尊重,而之後的改革開放則令許許多多工人「下崗」失業,貧富差距擴大。同時,有一批新左派學者認為,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對群眾式民主的一種實踐,因為在文化大革命中,群眾對官員的監督是非常有力的,並稱文化大革命是「人類歷史的巔峰」。

在文革結束後不久,便出現了以《班主任》、《傷痕》等為代表的「傷痕文學」的流行,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對於文革暴露批判的潮流。著名作家巴金在從1978年開始撰寫的《隨想錄》中,對於文革也進行了反思。並且在此後不斷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館」的倡議。在2005年春節,廣東省澄海市塔山風景區上、民間組織的的文革紀念館正式開放,但直至4月17日,經《汕頭都市報》報道後才引起注意。另外,深圳亦將有另一座以文革為主題的紀念館建成。

相關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Chan, Anita. 1985. Children of Ma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Activism in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an, Che Po. 1991. From Idealism to Pragmatism: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Thinking among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 in China .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雷運河,《告訴你真實的文革——濟寧地區文革傳記》
Liu, Guokai. 1987.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dited by Anita Chan. Armonk, N.Y.: M. E. Sharpe.
劉青峰編,1996,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Yang, Guobin. 2000. China's Red Guard Generation: The Ritual Process of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1966-1999. Ph.D. diss., New York University.
徐友漁,1999,形形色色的造反: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與文革有關的影視作品

(以出品年代順序排列)
《武訓傳》(1950年,孫瑜導演,孫瑜編劇,趙丹、黃宗英主演)
《早春二月》(1963年,謝鐵驪導演,柔石原著,謝鐵驪編劇,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主演)
《苦戀》(1980年,彭寧導演,白樺、彭寧編劇,劉文治、黃梅瑩主演)
《天雲山傳奇》(1980年,謝晉導演,石維堅主演)
《牧馬人》(1982年,謝晉導演,朱時茂主演)
《芙蓉鎮》(1986年,謝晉導演,阿城、謝晉編劇,劉曉慶、姜文主演)
《霸王別姬》(1993年,陳凱歌導演,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
《活着》(1994年,張藝謀導演,余華原著,蘆葦編劇,葛優、鞏俐主演)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姜文導演,夏雨、寧靜主演)

Thursday, February 09, 2006

Who really fought the Sino-Japanese War?

From Answers.com, not very new
(Japan surrenders to China on 9 September 1945.)

The question as to which political group directed the Chinese war effort and exerted most of the effort to resist the Japanese still remains a controversial issu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of Resistance Memorial near the Marco Polo Bridg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mphasizes that it was the Communist Party that directed Chinese efforts in the war and did everything to resist the Japanese invasion. Recently, however, with a change in the political climate, the CCP has admitted that certain Nationalist general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n resisting the Japanese. The official consensus in mainland China is that the KMT fought a bloody, yet indecisive, frontal war against Japan, while it was the CCP that engaged the Japanese forces in far greater numbers behind enemy lines. This emphasis on the CCP's central role is partially reflected by the PRC's labeling of the war as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of Resistance rather than merely the War of Resistance. According to the PRC official point of view, the Nationalists/Kuomintang mostly avoided fighting the Japanese in order to preserve its strength for a final showdown with the Communists.

Leaving aside Nationalists sources, scholars researching third party Japanese and Soviet sources have documented quite a different view. Such studies claim that the Communists actually played a miniscule involvement in the war against the Japanese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ists and used guerilla warfare as well as opium sales to preserve its strength for a final showdown with the Kuomintang. The Communists were not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any of the 22 major battles, most involving more than 100,000 troops on both sid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oviet liaison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s Peter Vladimirov documented that he never once fou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Japanese engaged in battl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42 to 1945. He also expressed frustration at not being allow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visit the frontline, although as a foreign diplomat Vladimirov may have been overly optimistic to expect to be allowed to join Chinese guerrilla sorties. The Communists usually avoided open warfare (the Hundred Regiments Campaign and the Battle of Pingxingguan are notable exceptions), preferring to fight in small squads to harass the Japanese supply lines. As a result, their contributions cannot be measured the same way the Nationalists' can. In comparison, the Nationalists committed their best troops (including the 36th, 83rd, 88th divisions, the crème de la crème and Chiang's personal elite troops) to defend Shanghai from the Japanese, a third of whom were killed or wounded. The Japanese considered the Kuomintang rather than the Communists as their main enemy and bombed the Nationalist wartime capital of Chongqing to the point that it is the most heavily bombed city in the world to date. Also, the main bulk of Japanese forces were fighting mainly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away from any major communist strongholds such as those in Shaanxi.

A third perspective advocated by some historians is that the warlords actually did most of the fighting with the Japanese, considering that a large part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was actually composed of troops from different factions (including the communists). While the Communists and Nationalists tried to preserve their troop strengths for a final showdown with each other and therefore failed to resist the Japanese to the fullest, the warlords had no choice but to commit everything to the defence of the territories that they jealously controlled. This perspective is not as well-known because both the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were against the warlords and the warlords were unlikely to have well-documented, extensive archives that the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have.

Major figures

China: Nationalist

Bai Chongxi (白崇禧,白崇禧)
Chen Cheng (陈诚,陳誠)
Chiang Kai-Shek (蒋介石,蔣介石)
Du Yuming (杜聿明,杜聿明)
Fang Xianjue (方先觉,方先覺)
Feng Yuxiang (冯玉祥,馮玉祥)
Gu Zhutong (顾祝同,顧祝同)
He Yingqin (何应钦,何應欽)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of Republic of China
H. H. Kung (孔祥熙,孔祥熙)
Hu Zongnan (胡宗南)
Li Zongren (李宗仁)
Long Yun (龙云,龍雲)
Song Zheyuan (宋哲元,宋哲元)
Soong May-ling (宋美龄,宋美齡)
T. V. Soong (宋子文)
Sun Lianzhong (孙连仲,孫連仲)
Sun Liren (孙立人,孫立人)
Tang Enbai (汤恩伯,湯恩伯)
Tang Shengzhi (唐生智,唐生智)
Wang Jingwei (汪精卫,汪精衛)
Wei Lihuang (卫立煌,衛立煌)
Xue Yue (薛岳)
Yan Xishan (阎锡山,閻錫山)
Xie Jinyuan (谢晋元,謝晉元)
Ye Ting (叶挺)
Zhang Zhizhong (张治中,張治中)
Zhang Zizhong (张自忠,張自忠)

China: Communist

Chen Yi (陈毅,陳毅)
Deng Xiaoping (邓小平,鄧小平)
He Long (贺龙)
Lin Biao (林彪)
Liu Bocheng (刘伯承,劉伯承)
Liu Shaoqi (刘少奇,劉少奇)
Luo Ronghuan (罗荣桓,羅榮桓)
Mao Zedong (毛泽东,毛澤東)
Nie Rongzhen (聂荣臻,聶榮臻)
Peng Dehuai (彭德怀,彭德懷)
Su Yu (粟裕,粟裕)
Xu Xiangqian (徐向前)
Ye Jianying (叶剑英)
Zhou Enlai (周恩来,周恩來)
Zhu De (朱德)

Japan

Anami Korechika (阿南惟幾)
Abe Nobuyuki (阿部信行)
Doihara Kenji (土肥原 賢二)
Fumimaro Konoe (近衛 文麿)
Kanji Ishiwara (石原莞爾)
Koiso Kuniaki (小磯國昭)
Hata Shunroku (畑 俊六)
Honma Masaharu (本間雅晴)
Isogai Rensuke (磯谷廉介)
Itagaki Seishiro (板垣征四郎)
Matsui Iwane (松井石根)
Mutaguchi Renya (牟田口 廉也)
Nakajima Kesago (中島今朝吾)
Nagumo Chuichi (南雲忠一)
Nishio Toshizo (西尾壽造)
Nomura Kichisaburo (野村吉三郎)
Okamura Yasuji (岡村寧次)
Umezu Yoshijiro (梅津美治郎)
Sakai Takashi (酒井隆)
Sugiyama Hajime (杉山元)
Suzuki Kantaro (鈴木貫太郎)
Terauchi Hisaichi (寺内寿一)
Tojo Hideki (東條英機)
Yamaguchi Tamon (山口多聞)
Yamamoto Isoroku (山本五十六)
Yamashita Tomoyuki (山下奉文)
Kingoro Hashimoto

Others

Norman Bethune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Claire Chennault
Joseph Stilwell
Albert Coady Wedemeyer
John Rabe

Military engagements

Campaigns

Burma-Yunnan Campaign
Honan-Hupeh Campaign
Western Hunan Campaign
Japanese Campaigns in Chinese War

Battles

Battle of Lugou Bridge
Battle of Shanghai
Battle of Nanjing (also known as the Defense of Nanjing)
Battle of Taierzhuang
Battle of Xuzhou
Battle of Wuhan
Battle of Changsha
Retreat of Xianggui
Battle of Hengyang
Hundred Regiments Offensive
Battle of Sinkow
Battle of Hsuchow
Battle of Wuchang and Hankow
Battle of Nanchang
Battle of Suixian-Zaoyang
Battle of Southern Kwangsi
Battle of Tsaoyang-Ichang
Battle of South Honan
Battle of Shangkao
Battle of Southern Shansi
Battle of Chekiang-Kiangsi
Battle of Western Hupeh
Battle of Changteh
Battle of Central Honan
Battle of Central Hunan
Battle of Kwangsi-Kewichow
Battle of West Hupei
Battle of Chungyuang
Battle of Changteh
Battle of Hunan
Battle of Beijing-Hankow Rails
Battle of West Hopei
Battle of Changsa-Hengyang
Battle of Kweilin-Liuchow
Battle of Lungling
Battle of Tengchung
Battle of Wanting
Battle of North Hupei
Battle of West Honan
Battle of West Hunan
Battle of Ninhsiang
Battle of Yiyang
Battle of Wuyang
Battle of Nanning
Battle of Liuchow
Battle of Kweiling
Battle of Tengchung
Battle of Lungling
Battle of Beijing-Tientsin
Battle of Linchi
Battle of North Ahnwei
Battle of West Shangtung
Battle of Lutsun
Battle of Lienshui
Battle of Laohoko
Battle of Hsueh-Feng Shan
Battle of Hsihsiakao
Battle of Xiushui River
Battle of Jehol
First Battle of Hopei
Szechwan Invasion
Battle of Pingxingguan

Battles in Burmese Campaign

Battle of Maingkwan
Battle of Mogaung
Battle of Myitkyina
Battle of Mongyu
Battle of Lashio
Battle of Hsipai

Attacks on civilians

Nanjing Massacre
Unit 731
Unit 100
Unit 516
Unit 1855
Unit 2646
Unit 8604
Unit 9420
Unit Ei 1644
Comfort women
Tongzhou Incident
Shantung Incident
Taihoku Air Strike
Bombing of Chongqing
Kaimingye germ weapon attack
Changteh Chemical Weapon Attack
Sook Ching Massacre (against overseas Chinese)

Wednesday, February 08, 2006

Which Is the New China

如果没有看过没有听说过很早以前的辛灏年先生的“谁是新中国”这本书,或者压根儿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政治就不感兴趣,我想听演讲也许会好一点,至少不用看字看得头昏脑胀。这些天我很用心的用了点时间从头到尾听了一遍,发现实在是讲得太好了,包括回答提问,很佩服这个甚至是武汉大学的校友,把中国一个世纪以来一些很真实很根本的东西挖得很清晰很彻底,属于对中国近现代在中共统治下落后的究极历史探讨。虽然我没有能力去很理智科学的辨别其中的细节,因为不怕大伙儿笑话,在武大上学那会儿对中共编的“中国革命史”这门课我是全班唯一不及格的,后来还是靠补考“毛泽东思想”才得的这个必修学分,但我知道也许这就是一个另类的反映吧,冥冥中注定了我不会吃说谎的那一套,而要在以后接受一些历史上更真实的东西。记得去年我在blog上贴了一个写给我小姨的电邮,她问我我的表妹文理科到底选什么,我很肯定地回答了她读理科,因为在这个现存中国社会里,学历史,学政治,包括学文学,都是扯蛋,只有踏踏实实地像我一样做一个工具,再加上一些对恶心虚伪的东西的忍受能力,做一个只有工具人格的人,才有可能在中国浑浑噩噩比较安稳地呆下去,你想从文,有点自己的社会人文思想和中华文化的终极思考,你只会和普通大众基本上说不到一块儿去,受到掌权者的排挤唾弃和打压,甚至被逼流亡国外。

我想中国的出路只有首先从历史中用真正智慧的头脑去理解、归纳和寻找答案,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大陆的教科书。在人类社会和历史潮流发展在纵向和横向比较中都会发现它有其自然的规律,不是靠新闻联播里播的开的某某届会议虚无缥缈的纲领文件中国人就能多少年后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这里绝对需要一个日后类似孙中山真正的领导人对自己历史的挖掘,现状的深入剖析和对西方社会先进文化的引进,以及人民大众的觉醒和大力拥护。还是那个大多数人认同的总的观点,国家经济发展了,没有与之配套的制度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变革,只会是改革开放创造的财富分布越来越两极化,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社会道德越来越没有底线和法律约束,从而人性的良知和美好的事物被更进一步的掩埋,到头来只会发现所有自欺欺人的进步都是表面的和虚假的,中国也就永远走不出这个落后的局面。

说得比较简单仓促,不好意思,也比较大,别笑。我如果在国内也不敢这样在网上随便瞎写,说不定明天就有人打电话到家来问我或我爸姓谁名谁。最后把链接给出来,不过没有看过或者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肯定会有抵触情绪,看一下我想肯定是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的。

  1. 墨尔本 - 专制改良与共和革命
  2. 布里斯本 - 内忧外患与走向共和
  3. 悉尼大学 - 卫国战争与真假抗日
  4. 好市围市(悉尼市) - 共和惨败与专制复辟
  5. Q&A 1 在线观看下载
  6. Q&A 2 在线观看下载

Sunday, February 05, 2006

To Share More Pictures

  • 年刚过,过年除了想家,想武汉,想女仔,基本上什么其他的都懒得想。于是乎翻出一些老掉牙的照片,却发现一些莫名的感动,虽然这些贴出的照片不是家乡的,但毕竟都在中国。
  • Those photos were taken in 2001 in Shan Xi province, China. The trip to those amazing places was my favourite and surely 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ones.
  • If I remember right, these scenic were shot by only a Sony 1.1M or 1.2M pixels CyberShot…
  • These photos are all about 西安大雁塔、延安、碑林、五岳之华山、秦皇兵马俑、华清池&捉蒋亭、黄河壶口瀑布、法门寺、南泥湾、王家坪毛泽东旧居&窑洞、西安古城墙、黄帝陵、武则天乾陵、陕西历史&延安革命博物馆、四面佛、西安钟鼓楼,etc, most of whose history and culture stuff I cannot exactly describe without looking up some references, 惭愧惭愧。
  • Those are only the better shot ones in the Xi'an photo album in my computer, others are well organized with the ACDSee's database management function.
  • You won't see any part of my body in any of these pictures ;), I'm sorry for that, I'm just not a male-model fan when taking pictures.
  • The pictures are shuffled, neither in time order nor any other kind of sorting order.
  • I traveled with my mother, who is definitely the greatest woman in the world ^_^. Another family with their teenage daughter was with us most of the time too. Purely beautiful memories…